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

比起社交,我更愿意做一条孤独的咸鱼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2日 浏览:

       现代都市往往让人忙碌得手足无措……

       当忙碌的一天终于快要结束,这时你接到朋友或同事的邀请,想要约着出去喝一杯或玩一会儿,你想也不想就找各种理由搪塞拒绝,然后像沙丁鱼一样挤着公交地铁回家,瘫软在沙发上,就像一块失去水分的海绵。这时的你,只想一个人待在安静的家里享受独处的空间。

       到了周末,闺蜜想要约着去逛街喝下午茶。你正好躺在床上追已经积攒了一个礼拜的剧,想了想,还是拒绝了闺蜜的邀请。慢慢地,闺蜜也不再约你,两人的关系好像渐渐疏远。
       这种情况并不是少数。最近,社交网络中又流行一个新词——社交冷漠症,就是形容这种不太主动与人交往、更享受一个人独处的状态。这是继前段时间火爆网络的社恐、社牛之后的另一与社交相关新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什么是“社交冷漠症”?
       其实,医学诊断里并没有社交冷漠症的说法,这只是一种人际应对模式。之所以这种说法会引起大众的关注、讨论与认同,可能也是因为在快节奏生活模式的裹携下,无孔不入的职场社交通过微信、钉钉等新媒体软件挟持了私人生活时间,我们长期积累大量的社会、生活压力,导致持续性的情绪、精神和身体的疲惫状态。
       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就像蓄电池,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分配。但如果应对各种生活事件“耗电”太过,电池储量不足,我们就会开启低电量模式,减少对外的关注以避免持续精力消耗,甚至在自己所有的能量都消耗殆尽的极端情况下会开启“飞行模式”,对外断联。
       而当我们在独处时,可以体验到完全的放松与自由,不用带着人格面具被社会责任所裹携推着走,而是真实地做自己。这样,我们就能进行充电,等电量恢复(或部分恢复)后,再次出发。
 
       如果自己出现了“社交冷漠症”,怎么办?
“社交冷漠症”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社会性的人都有社交的需求,但应该控制在自己能够接受的程度。
       比如,有的人精力旺盛,情感丰富,喜欢呼朋引伴,与朋友高谈阔论就是在进行精力充电;也有一些人性格安静内敛,喜欢独处,在精神世界向内探索,也能获得独特的、丰富的体验。这只是精力投注的方向区别。因此,有人喜欢做大海中孤独的鲸鱼,也有人愿意做大海中成群结队的鱼群,这都是个人意愿的选择。
       “社交冷漠症”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社会性的人都有社交的需求,但应该控制在自己能够接受的程度。
       比如,有的人精力旺盛,情感丰富,喜欢呼朋引伴,与朋友高谈阔论就是在进行精力充电;也有一些人性格安静内敛,喜欢独处,在精神世界向内探索,也能获得独特的、丰富的体验。这只是精力投注的方向区别。因此,有人喜欢做大海中孤独的鲸鱼,也有人愿意做大海中成群结队的鱼群,这都是个人意愿的选择。
       只要我们保持着对世界的期待与好奇,在生活中进行对内对外的觉察与体验,就可感知自然之美与生活之美。就像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社交冷漠症”中并未自得其乐,而是疲惫乏力、情感麻木、缺乏内心体验,失去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或者出现社交回避影响到社会功能(如无法适应正常的工作、学习),就需要及时到专业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本期嘉宾
       李垚卓,女,中级心理治疗师。从事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近10年。
       参加新加坡合作项目亚洲社区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接受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女性心身医学专委会女性心理连续培训,擅长个人成长、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社交焦虑、情绪管理及心理康复等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