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一种和心理密切相关,但表面上,好像却以身体不适,身体的疾病体现的常见的疾病。
近10年的研究发现,在国内普通医院就诊病人,30%的患者所患的是这类疾病。
非精神科医生很少会去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疾病看成与精神心理科相关,因此患者长期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很少得到大家的关注。导致这些疾病治疗效果非常的不佳。
我国常见的心身疾病分类如下:
1、皮肤科: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白癜风,牛皮癣、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等等。
2、消化科: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肠道激惹综合征,顽固便秘,慢性腹泻等等。
3、呼吸科: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
4、心血管科: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低血压、偏头痛等等。
5、骨骼肌肉科: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背疼、反复的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等等。
6、泌尿生殖科: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子宫周期性出血、性功能障碍、痛经、不孕症等等。
7、内分泌科:甲亢、甲低、糖尿病、低血糖、甲状腺结节。
8、神经科:帕金森症,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痉挛性疾病等等。
9、耳鼻喉科:空鼻症,慢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梅尼埃综合征、喉部异物感。
10、眼科: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
11、口腔科:舌痛症、慢性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
12、其他疾病:各种良性肿瘤,癌症和肥胖症等等。
科普下心身疾病的发病理论
心身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在各种因素之间又互有联系和影响。
目前对其发病的理论主要有两派:心理动力学理论和心理生理学理论 。
1、心理动力学理论
这一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现代的心身科医生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
那些在潜意识里面的心理冲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作用在相应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质的患者而致病的。
例如,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
生活环境中对情感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度活动,具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胃溃疡。
因而主张对心身疾病的治疗,绝不是仅仅给患者抗溃疡和抗哮喘的药物,我们要去查明并解决所谓致病的情绪因素和心理矛盾,才能达到疾病的痊愈。
2、心理生物学理论
这一理论以情绪生理学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为基础。
心身科医生和研究者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来研究有意识的心理因素,如情绪,与可测量到的生理、生化变化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情绪对慢性躯体疾病的影响很大,对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和系统影响更为明显。
医生还探索心理社会刺激引起的情绪是通过什么途径,引起生理生化变化而致病的。
医生和研究者不仅重视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而且把心理因素扩大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强调了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强调了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适应性和对抗性等概念。 应用这些概念在心身科的综合治疗中,做好心理和身体疾病治疗的平衡和协调,全面改善症状,才是从根本的治疗。
总结:心身科的精神心理类药物和心理治疗,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是不可缺失的一环,综合治疗均有助于慢性疾病真正的康复,对于改变疾病的结局,达到痊愈意义重大。
改善心身疾病的预后,促进心理健康,欢迎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28-85661645
成都市心理援助热线:9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