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这段文字中,“精神卫生提质增量”几个字凸显出市委、市政府对精神卫生的高度重视。那么,这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信息?以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为龙头的医疗卫生机构将如何“提质增量”?这与我市人民群众又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近日,记者走进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通过深入的采访寻找答案。
新冠肺炎疫情让人发现被误解的“四医院”
“四医院”虽然是一家大型三甲专科医院,但一直以来,在很多成都人心目中总是有种戏谑的成分,言语间将其与“神经病”扯上关系。
但在今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当中,市民较为集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成为大众重新认识市四医院的分水岭。在疫情期间,该院10多名心理专家每天坐镇成都交通电台,通过“心理加油站”这个栏目,连续做了37期节目,用“话疗”的方式缓解人们遇到的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
疫情期间市四医院开通心理援助热线
“很多人觉得自己仿佛穿行在一条黑暗的洞穴里,看不到光亮,因而紧张、惶恐、焦虑,甚至失眠,他们急需得到心理的疏导和心灵的安抚,让他们正确认识疫情并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暂时的困难。”市四医院党委书记何满西说。
在此情况下,该院于1月26日组建心理专家队伍,轮值“心理加油站”。在37期电台节目中,有600万人收听了这个节目,接到了近6000个心理咨询电话。“从节目的收听率和市民参与度就可以发现,城市心理需求群体是多么庞大。”市四医院医务科副科长、心理专家潘柯良说。
从这个“心理加油站”中,市民们有了一条倾诉通道、找到一个心理依靠;也是从这个“心理加油站”中,人们突然发现,有时被拿来玩笑戏谑的“四医院”在疫情面前原来是一道为大众提供保护的健康防线,其他医疗机构保护的是生理健康,他们保护的是心理健康。
支援武汉心理医生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
一组数据背后隐藏需急迫解决的健康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让隐藏在人群中的精神问题较为集中地凸显出来,也让人们开始客观认识市四医院以及该院在城市中所承担的重要职责。
曾经被人以为“专门医疯子”的市四医院,排除疫情因素,真相究竟又是如何呢?
揭示真相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破解“疯子说”:精神疾病≠疯子。
精神疾病是个涵盖面极广的病种体系,被公认为是“全球第一大病”,包括抑郁、焦虑、孤独、失眠、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等等。有专家说“人人都有精神问题”,一点也不为过。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过疾病用药排位,精神疾病用药排名第一。
让我们从市四医院提供的一组数据来分析一下大众所面临的精神疾病困扰。
根据国内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高达17%,而六个重型精神病为1%,占精神疾病的1/17,而另外16/17为抑郁、焦虑、失眠、儿童孤独症、多动症、老年痴呆(伴精神症状)等共300多个亚病种的轻型精神疾病。
再说1%的重型精神病(俗称疯子),在这个患病群体中,在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被确诊,且确诊患者中有肇事肇祸经历的不足1%(真正的疯子),经过正规治疗,这部分人又只有1%有伤毁物风险。
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人们就把所有到精神病医院就诊的300多种轻重型精神疾病患者当成了“疯子”看待,这既是一个概念的模糊,使“疯子”的数量得到数十万倍的放大,“这种将那些有伤人毁物风险、蓬头垢面的真疯子形象强加在所有精神疾患病人头上的认识是极其不科学、不严谨的,哪怕是玩笑话,也是对病人的不尊重。”市四医院党委书记何满西说。
医生面对面进行心理咨询
在破解“疯子说”之后,有一组数据却透露出精神疾病的深层次忧虑。
市四医院2019年的住院患者中,抑郁症、焦虑障碍占到13.66%,双向情感障碍占9.09%,此外才是阿尔茨海默病7.11%,急性短暂性精神病4.39%。
如果单纯地看这组相对数据,我们几乎看不出任何问题,但在该院的专家看来,这个数据让人充满忧虑。“抑郁、焦虑、失眠等疾病患者近几年可谓飙升,到医院来的是已经到了不得不就医的地步,还有很多不愿或不敢到医院就诊的,生怕被人认为是‘疯子’,如果加上那个群体,数字又是怎样?我们都不得而知。”市四医院医务科副科长、精神科专家潘柯良说。
潘柯良告诉记者,近几年前来医院就诊的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疾病患者,除了数量上升快这个特点外,还有呈低龄化发展的特点,“以前主要是30至45岁左右的社会中坚层,近几年,低龄化非常明显,22-24岁这群刚从大学毕业踏入社会的人增多明显,最小的还有11岁至12岁的,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
市四医院上至书记院长,下到权威专家和普通医务人员,无不为不断攀升的抑郁、焦虑以及失眠等精神疾病感到忧虑。院长陈勇对记者说,社会是否健全,与每个个体的精神健康密切相关,“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社会,而创造良好发展的前提是精神健康。”他说,之所以成都市委、市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如此重视,就是这个道理。
精神卫生提质增量将催生一所全新的市四医院
之所以提出“精神卫生提质增量”,是因为我市精神卫生的“质”和“量”目前尚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市四医院是我市唯一的一所三甲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以该院为切片进行观察,便可发现“量”的不足。党委书记何满西告诉记者,该院心理咨询专家门诊一号难求,住院病床一床难求,“为了看病住院,很多患者要等很长时间,我们心头也急,但资源不够,没有办法。”
资源如何缺?院长陈勇对记者说,该院目前人员不足、占地面积不足,“我们有1500张病床,按照规范,床位与人员比应当是1:1,但我们总共才不到900人。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国内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普遍的问题,不是我们独有。占地面积不足更是显而易见的,它限制了医院的发展,成为公共卫生事业的一块短板。”
市四医院的住院病区走廊
市四医院的沙盘治疗室
然而,市委、市政府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高度重视,将很快让市四医院走出地盘不足的窘境。从去年底到今年,市政府已经专门召开了4次专题会议,研究如何解决公共卫生短板问题,最终确定了新建成都市120急救中心和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项目。
据了解,全新修建的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将于今年底破土动工,地址位于东部新区,占地达200亩,按照2000张床位的规模进行建设,按照计划,新医院最迟于2025年投入使用,届时,一所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医院将展现在世人眼前,必将为成都的公园宜居幸福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卫生保障。
然而,新建精神卫生中心,仅是“增量”,但很多成都市民并不知晓的是,围绕“提质”二字,市四医院已经悄然进行了好几年……
软实力暗自发力成都市民有望得到“最强精神依靠”
何满西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该院年轻的精神卫生专家何宗岭。
该院为了推动学科发展,聘请了国内著名专家、中华医学会精神卫生专委会主任委员湘雅医院精神研究所的李陵江作该院客座教授。2017年的一天,李陵江教授进行疑难病例查房讨论,当他向何宗岭询问一位年轻女患者时,何宗岭不疾不徐、逻辑清晰地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国际诊疗指南和诊断治疗陈述得一清二楚,从叙述中透露出他极深的专业功底和职业敏锐,李陵江教授听后对大家说:“你们医院水平很高啊”。“那个女孩表面上看起来跟常人无异,她去过很多个医院看病,后来是在何宗岭这里诊断出是双向情感障碍,最终得到很好的治疗。”
何满西说,何宗岭是医院培养的博士,“年轻、干劲足、对专业充满热爱、能力很强,是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他说,像何宗岭这样的博士,近几年医院通过引进和培养,如今已经有17个,另外,还有120多个硕士。
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何宗岭(左一)在成都市某定点医院进行心理应急援助
在五六年前,当市四医院在大众心目中与“疯子”划等号的时候,作为医院负责人的何满西就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患者也越来越多,那时他意识到,如果医院不尽早做好人才储备,不仅医院不会取得良好发展,病症得不到有效解决反而会拖了社会发展的后腿。从那时起,该院开始努力引进人才,同时大力培养人才。
何满西在医院里鼓励大家去考取心理治疗师证,“我知道,通过认真学习并考取心理治疗师的医护人员,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为患者服好务,能够通过所学的科学方法帮病患走出心理困境,这绝对是件好事。”
在医院的鼓励下,截至目前,全院考取心理治疗师的医护人员有185名,这一数据创下“全国之最”。
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并且不断刺激大家做学习型人才,使得市四医院成为一所学习型医院,这一管理策略为该院的医、教、研、防打下良好基础。何满西告诉记者:“我们鼓励大家做研究,鼓励发文章,表面上看起来科研不能立马转化为临床成果,但是,持续深入的学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活跃会为提高临床水平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也正因为此,201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全国精神病学科技影响力排名中,市四医院位居全国第11名,要知道,全国有很多知名医院都排在他们之后。“打造一流的精神专科医院,是为了让人们有一流的精神依靠。”何满西说。
也许今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将是市四医院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因为,这次疫情后,除了让民众重新认识市四医院的职责和功能外,也重新认识精神疾病;这次疫情后,市四医院专门成立了一个脑疾病研究所,向更深层次的大脑未知领域迈开探索的步伐;这次疫情后,该院还成立了10个科研团队,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渴望去攻克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治疗难关……
支援武汉心理医生在病房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
逐渐庞大的人才队伍、即将改变的硬件环境,加上党委政府和民间对精神疾病的愈加重视,在“精神卫生提质增量”的大好时代机遇下,一个全新的市四医院画卷已然向广大市民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