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

沉船事件家属的心理危机干预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3日 浏览:

文/临床心理科  欧阳艾莅
    2015年6月1日发生的令人揪心的沉船事件。船下“压抑”着死亡的焦虑、恐惧情绪,而岸边的亲属和救援者承受着加倍的心理煎熬。这是一场对突发应激事件的承受能力的考验,更是一场对心理创伤及时干预的考验。
    对于家属来说,走的或许是父亲、儿子、丈夫或者兄弟,而无论是哪一层关系,都是至亲,失去了,便是一种痛。事发后会有好多其他亲人给予关心和照顾,也有太多的人都告诉他们不要太难过,要坚强、要勇敢的继续生活。但是,此时此刻失去至亲的他们还不足以立即建立新的生活模式,也暂时没能够快速的恢复社会活动节奏,所以他们需要科学、专业而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
    对于此次事件的重大打击,家属性格各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多伴发着各种不同心理-躯体疾病,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工作中的个体化差异。
 
    一、一般丧失亲人后的心理反应分为四个期:
    (1)“休克期、麻木期”发生在丧失亲人最初几个小时,可能出现情感麻木,家属拒绝接受亲人去世的现实。
    (2)“埋怨、自责期”后悔自己在死者生前没有好好照顾死者,甚至认为死亡是自己导致的。
    (3)“抑郁期”接受已经发生的死亡会导致自己的生活从此发生改变。因而忧伤抑郁,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他人接触,回避社交。有的人出现失眠、噩梦等。
    (4)“恢复期”渡过困难时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根据个体的不同,持续时间也不一样,一般不超过一年(平均六个月),若持续时间超过六个月,或者程度非常严重,以致于非常影响日常生活或者存在自杀等风险,就应该及时就医。
 
    二、对应以上四个期应该如何处理呢?
    (1)“陪伴”,此时家属最需要的就是亲人的陪伴。陪伴她完成由于过度悲伤暂时不能完成的家务等。在陪伴的时候还要观察家属的情绪变化,如果出现严重的情绪低落,饭量减少,甚至出现自杀观念,必要的时候可以带她寻求专业的心理或精神科帮助。
    (2)“认同她的痛苦”不要着急去让家属停止这种痛苦,而是要让她将自己的痛苦情绪发泄出来,想哭的时候就哭出来,不要让她强忍着。哭泣有助于痛苦情绪的宣泄,表达出来对于死者的思念。同时,要告诉她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懦弱的表现,不要刻意去抑制这种感受。
    (3)“鼓励她表达出内心的痛苦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认真倾听家属对逝者的回忆,鼓励她认识、面对、接受这个现实,回忆与逝者共享的快乐体验。
    (4)“鼓励投入新的生活和工作”等家属心情缓解的时候,试着与她去探讨和规划以后的生活。
    不必鼓励家属们佯装坚强,而要请他们明白: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了解了丧失亲人的各种心理反应后,对于家属的哭泣、否认、埋怨、不理睬、逃避等各种行为都给予极大的接受与包容。
    “要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我们最好能忘记自己的专家身份,先把自己的技术放下”。所以,面对着家属,根据现实情况,我们可以是他们的朋友、亲人或老师,给予他们陪伴、倾听以及安全感。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点滴都给会予他们极大的帮助。
    哀悼逝者,祈祷更多的幸存者平安脱险,愿家属尽早走出心理阴影,积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