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在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感受,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机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有助于问题解决。
但在另一些情况下,焦虑会成为困扰个人的心理问题,成为我们所称的焦虑症,或病理性焦虑状态,这些信号可能提示存在病理性焦虑:
1、持续性的处于焦虑心境状态:对生活琐事过分的担心、忧虑,又或者对身体健康的过分忧虑,反复检查后仍难以打消疑虑。
2、预期性的焦虑状态:担心没有发生的事情,总往坏的方面想;持续性的感忧心忡忡,难以放松,甚至有大难临头的痛苦体验;对生活中的困难感到缺乏应对能力。
3、警觉性增高:高度紧张,变得胆小、容易受到惊吓,害怕人多、嘈杂的环境,心情烦躁、易怒。
4、全身多器官功能紊乱表现:如心慌、胸闷、气短、腹痛、胃胀、尿频、潮汗、头痛、耳鸣、肢体发抖,身体疼痛感等等。
病理性焦虑产生的原因:
罹患焦虑症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人格特质和创伤性生活经历等。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个体容易遭受焦虑的困扰,如:
完美主义倾向:过度追求十全十美,过分苛求,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完美无缺。一件事情尚未完成时,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觉得浑身不对劲;一旦碰到什么事没法马上完成时就会紧张万分。因别人做事不能达到自己的满意标准也会觉得如坐针毡,要亲手做到自己满意为止。
过度自我关注:习惯把针对外界事物的精神转向自己身上,最常表现出来的就是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渴求自己身体的完全健康与舒适感,当发现有任何的身体症状时就会非常紧张而马上采取各种医疗行为。
焦虑发生的社会因素:在遭受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时,容易出现焦虑问题,这种心理压力可能来源于两种类型的“心理创伤性事件”。
(1)急性压力:突然遭受的重大生活事件,如婚姻、情感生活的失败、事业上的重大打击,重大的财物损失等等。
(2)慢性压力:这类事件往往没有急性压力那样重大,也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对人们心理的负面影响更像是“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负面效应,比如长期的处于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不健康的生活节奏、缺乏放松的活动,长期的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睦等等。
焦虑发生的心理机制:
焦虑的心理学发展模型将焦虑的出现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焦虑感受期,这个时候个体会感受到来自于外界的各种急性或慢性生活压力,导致内心的紧张、焦虑感。
第二阶段,焦虑解决期:这个阶段,个体会动员自己的资源,尝试去解决面临的生活或心理困扰。如果得到解决,这时内心的焦虑得到缓解,但在有些时候,尝试了很多办法,并不能有效的摆脱困境。
第三阶段,习得性无助期:当个体所采取的努力都未能奏效的时候,内心就会发生一些改变,会出现强烈的受挫败和无助感,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内心的一种声音,在暗示自己:“不管你多么努力,都难以改变现状的”。
第四阶段,病理性焦虑期:当习得性的无助感足够强烈后,我们的想法、生理反应等都会受到情绪的控制,出现之前提到的很多焦虑症状,甚至在此基础上,发 展出抑郁的情绪。
焦虑症的治疗:
首先需要评估,严重程度,了解自己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探索导致焦虑加重的各种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
1、生活治疗:改变带来紧张、焦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脱离环境。如增加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将工作和生活剥离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
2、心理治疗:遇到焦虑等心理问题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等专业帮助;有时候我们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在遇到困难时寻求他人帮助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情。
3、药物及物理治疗:当尝试了以上的方法,仍难以摆脱焦虑的困扰,并且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已经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时,尝试接受药物治疗等专业的医学方法,能够有效的快速改善焦虑体验,也是一种选择。
关于焦虑,我们应该理解的:
焦虑是一个连续的谱,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受到焦虑的影响,有时候焦虑带来的是积极的影响,有时候是消极的影响。因此,焦虑就像我们内心里的一个孩子,而且是个桀骜不驯的孩子,养育过程中给我们带来希望、动力,但也可能不受约束,给我们带来烦恼,需要及时的引导。
(供稿人:临床心理科 何宗岭,审核人:袁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