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普通的小镇上,有一家人的每一位成员都备受大家的称赞,是全镇公认的好脾气。因为大家从未见过他们与任何人有过争吵,甚至在家里,夫妻之间,孩子之间,也从未有过面红耳赤的时候。大家都感到很好奇,为什么他们就能其乐融融的与任何人相处呢?原来,这个家庭里有一个规定:每个人感到非常愤怒即将与人争论的时候,可以以任何方式数十个数字,数完十个数字之后,再回到之前发生摩擦的事件中,如果确信,我还需要面红耳赤与对方争论的话,那我再与对方争论;如果我平静下来,能够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那绝对会选择“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数数字的方式让自己平静,来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这家好脾气的人就不会发疯和失控吗?
发疯和失控,是两个在我们体内沉睡的两个魔鬼。什么时候这两个魔鬼会苏醒?我怎样与这两个魔鬼和平共处? 每个人都有发疯和失控的潜质。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会面对大大小小的风浪、挫折,甚至是灾难等,不过拥有良好人格的个体发疯和失控的比率明显比不良人格的个体要小得多。这就使我们要正确认识发疯和失控。
那么到底什么是发疯和失控?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做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身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身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比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比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比如自己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然而自我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自我调节即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控制。它包括了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所以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调节丧失了,他就会出现背离自身一贯认知和行为模式的表现,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发疯和失控了。
不良人格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弱,在同样的应激事件的刺激下更容易出现失控。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一部分人无法区分什么是社会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行为是不被社会接受的。因此当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社会不可接受的行为来解决问题或宣泄情绪。另外意志力薄弱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往往与个体观察和学习紧密相关。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改变自身的人格特征,使自己面对生活事件时更不容易发疯失控呢?
第一点我们应该正确认知,认清危害。个体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或方法来决定的。自我失控的原因首先是认知失调。因此就要帮助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分析,明确告知其行为、情绪、言谈失控的不良后果,并为其确立需要改变的行为。
第二点我们应该增强自身的意志力。对自己的失控行为有了正确的认知以后,就要对自身进行调节计划。首先,要从小事开始,针对自己所确立的目标行为进行统筹安排。正如古人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针对自身出言不逊等一些坏毛病,就请他人监督,一旦出现,则给予适当惩罚。其次要学会自制,在感到自己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时,要不断劝戒自己不要发火,忍耐一下,或转移注意力。再次大胆与人交往,积极参加活动。最后要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我失控的状况。
第三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人格的形成亦很重要。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个体易怒、缺乏耐心、意志力薄弱等。在压力和应激面前更容易出现失控及发疯。
所以改变自己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统筹安排。才能使自身不断充实,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在面对大风大浪的时候才能显得游刃有余,不至于失控或发疯。
(供稿人:临床心理科王蕴璇,审核人:袁茵)